第一次到访上海,是在今年的6月,当时参访的是禁毒社工机构、司法社工机构。那时对于上海社工的印象,重点有二,一是政府投入大,主导性强;二是社工机构注重资源的拓展与服务的创新。本次是我第二次踏足上海进行参访学习。本次的参访之行,不仅延续第一次的收获,将上海先进的社会服务经验汇集眼前;更让我对公益“扫盲”。而“公益圈”的运营模式,也开拓了我对社会服务以及管理方面的视野与思维。
首先最想分享的,是我对于认识了来自不同社会服务机构的公益伙伴的兴奋与激动。学科背景的多元化、服务范畴的多样化,让我对于南海社会服务有了更多的了解。从他们身上,我抑或欣赏他们的处事风格,抑或佩服他们的知识渊博,最为敬佩他们的包容与接纳。感谢此次上海公益行,让我认识到这么多优秀又亲切、可爱的伙伴们,希望我经过不断的努力与沉淀,也能成为期望中的自己。
再来说说公益“扫盲”,为何会突然想到“扫盲”这个词?来源于此行我确实听到了较多的新词或不太理解的词汇,挑起了我久违的好奇心、以及寻求理解的求知欲。比如KOL、CSR、杠杆、社区微更新、轻传播等词汇,又比如什么是“B端撬动C端”、“公募基金会”与“非公募基金会”的区别、“分享公募权”以及“联合劝募”的异同、“腾讯公益”与“乐捐平台”的关联。回来查阅资料学习后,不由感叹,每一行业都有自己的专业词汇,我要更加主动接触、及时更新信息库,正所谓学海无涯,吾将上下而求索。
接下来谈谈“公益圈”的运营,对我触动较深的五点感悟:
第一,跳出社工、做社工,这是此行最大的感悟。回想日常接触到的部分社工,虽常自诩专业,却不自觉地禁锢思维,遇到困难只在原圈子里打转求突破。社会服务行业发展需要丰富、多元的人才构成,因应实际需要吸收不同专业特长的人才共同参与,发挥所长,有助于服务效能的发挥以及效益最大化。
此行让我更加肯定机构之前关于人才队伍多专业组建的决定是可行且必要的!我机构在顺德区伦教街的社区营造项目服务中,经过前期的探索,团队深觉单凭社工专业知识并不足以完全回应到社区营造的建设中。在村民能力培养以及参与提高的同时,若能引进多方社会资源,搭建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平台,多专业协力,将更有助于社区营造的特色打造,也更能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和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目前我机构正在尝试在社工人才队伍中引入景观设计人员、销售推广人员,并与空间修复团队、高校专业团队以及基金会专家合作,期望能够以机构的理念、精神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建立人才库,共同助力社区发展。
第二,体会到坚定使命的自豪感以及坚守信念的重要性。出去走走,听听别人的故事,感受他人的不易与坚持,总能让自己重拾对社工的激情与动力。参访的绝大多数机构,无论是从上墙、还是宣传品、抑或是同工分享,总能感受到他们对于机构愿景、使命、信念的认可以及自豪感。
真爱梦想的朱秘书长,她的分享,从眼神到动作,都深深地吸引了我,讲台上的她,整个人都散发出了不一样的光芒。欣耕讲故事的老朱,从他身上,你能够感受到信仰的力量,对信念的坚持以及为此孜孜不倦、迎难而上、锲而不舍的追求!谁说知名度高了就能够坐等资源上门?恩派聂球长提醒,企业洽谈成功率为5%。他人的成功背后付出了多少的努力或许我们未可知,但成功必定不是偶然,我们应该好好学习他人先进的经验、分析成功的要素,而非只停留在羡慕中。
本次的参访,也让我反思到机构在VMV文化传播方面可以强化的部分。如除了原有的宣讲与培训外,还可增多VMV、战略目标在总部以及各项目点的上墙展示,增设可视化产出。梦想与信念,除了敢想,也要敢说敢做!
第三,注重发展好产品,进行品牌包装与研发。不只一家参访机构提到好的产品对于机构发展的重要性!对此,我亦有所感,曾在最后一天的分享中提到:在清晰且明确组织信念、愿景、使命下,找准自身机构定位,学会取舍、专注研发优质的服务产品,并对服务作整体包装及推广宣传,有助于提高自身服务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反思广州北斗星九年的发展历程,有过初创时的定位尝试,也有过生存期的多元开拓,到如今稳步发展期的着手提炼服务经验、确定机构品牌、形成核心业务,机构的发展路径越走越清晰、明朗。在未来一两年里,或许我们还未能如同上海新途机构一般,形成自己的工具包,在同一个社区服务中聚焦不同人群融入机构的不同品牌,但这也将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目前南海北斗星正处于初创之时,或许仍会尝试多样的服务项目,但只要初心不变,承接项目时考虑使命、能力以及资源三者的平衡;也期望在现有的服务项目中,从需求入手,加强重点项目的服务提升,打造新的品牌,让机构本身获得更大的发展主动权。
第四,需要进一步强化关系管理意识。虽然我们日常有意识地维护与购买方、合作方、服务对象的关系,不过可能忽略了理事会以及机构内部同工的关系网络,接下来可加强这方面的资源库,实行资源置换;另一方面,继续加强与原有相关方的线上线下维系策略。
第五,需要形成标准化运营机制以及平台化运作。目前,我机构在财务管理机制、薪酬管理机制方面相对成熟、规范,在服务质量管理机制、项目监管机制方面初有效果,已开始着手信息化管理系统,不过仍感觉距离科学、有效的管理有一定的差距,在善用平台资源推动项目发展方面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接下来,如何更有效、持续、科学地运营社工机构,让机构的社会效应、服务项目的效益最大化,仍是我们的管理之重。
除了上述部分所得,本次的参访,我还学习到了课程设计、安全保障、艺术疗愈等的专业内容,丰富了实务知识。支解到最小的公益筹资、文艺的公益宣传方式,也将让我在日后的公益动员中有所裨益。支解到最小的公益筹资方式,参与门槛低、可负担,倡导非牺牲的公益精神,提倡无压力的公益服务,有助于实现公益参与的可持续性。文艺的公益宣传方式,互联网+艺术+公益的传播,没有危在旦夕的公益项目的沉重感,加上美好又充满希望的作品,更加容易吸引和打动公众。
这次的参访与相聚,是一场经验分享的盛宴,是一段开阔视野的旅程,是一次社会服务智慧的碰撞。感谢南海区社工委的资金支持,感谢南海区社联的组织安排,感谢上海市各社会服务机构的热情接待、先进工作经验的分享,给予了我们很多的启发。通过本次的交流学习,我们将在今后的社会服务工作中,运用他山之石,结合南海本土特色,砥砺奋进,发散思维去创新本土的社会服务。
【经验分享】学他山之石,砥砺奋进 ——记上海参访之行
(编辑:宣传策划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