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越秀】“探寻六榕文化,品红色精神”主题研学活动


作者:宣传策划部 来源:北斗星社工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22日

        7月19日上午,夏日的阳光为六榕街的百年骑楼与红砖别墅镀上温暖的金边。在第十二届广州市社会组织公益创投项目—“榕益+”社区合伙共建服务计划的支持下,【榕益院】公益课程之“探寻六榕文化,品红色精神”主题研学活动在此拉开帷幕,16组亲子家庭与青少年,在社工的带领下,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历史与红色文化寻根之旅。
行走的课堂,在历史街巷触摸红色脉搏

       六榕街,这条交织着现代活力与厚重历史的街区,化身为生动的露天课堂,参与者们跟随社工的脚步,穿梭于时光长廊,一起聆听《三家巷》的回响、想象将军府邸的风云、探望福泽绵长的“吊碑井”、走进千年古刹的见证和谷仓前的时光印记,还有探寻报业先驱的足迹。
       在惠吉东、惠吉西社区,大家驻足于“三家巷博物馆”,聆听导赏员讲述著名作家欧阳山笔下以这里为原型的革命故事。这部被誉为“广东社会百科全书”的《三家巷》,让五四运动后和大革命时期广州青年的热血与理想穿越时空,激荡着在场青少年的心。


参与者于三家巷微型博物馆合影

       将军府旧址的石阶仿佛还回荡着清初平南王尚可喜营建王府的喧嚣。导赏员细数其从明代提督府到清代王府的变迁,引导大家思考权力更迭与城市发展的深刻关联。


社工带领参与者到将军府旧址研学

       在古老的吊碑井(福泉井)旁,参与者们了解宋井甘泉引来白鹤与蝙蝠的美丽传说,感受着“滋润万物、造福一方”的朴素愿望穿越千年。


参与者认真聆听吊碑井的介绍

       拥有1500余年历史的六榕寺,以其深厚的佛教文化与独特的岭南建筑艺术,向参与者们诉说着信仰与文明在此地绵延不息的力量。
       步入千年古巷仓前街,其名源于清代八旗兵粮仓的历史渊源被娓娓道来,斑驳的砖墙铭刻着两汉以来广州的市井记忆。


社工带领参与者到仓前街研学

       最后,大家探访《大公报》的广州临时旧址,了解这份中国报业史上最长寿的报纸,在1912-1923年间于此发出的时代强音,感受近代新闻事业在风起云涌年代中的坚守。
       “以前带孩子去博物馆,总觉得历史隔着玻璃。今天走在这些真实的街巷里,触摸着古老的砖墙,听着那些发生在此地的革命故事和市井传奇,历史一下子就立体了、生动了。特别是看到孩子对《三家巷》的故事很感兴趣,这种现场教学的效果无可替代。”一位家长分享到。
指尖上的传承,把“六榕记忆”带回家

       沉浸于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后,参与者在有奖问答的环节下,通过社工提前分发的“惠吉西牌坊”亚克力相框,积极参与有奖竞答,以集取具有六榕特色元素的迷你亚克力,有惠吉东、西的红房子剪影、匍匐在榕树下的小猫、6个研学点的剪影,放入于亚克力相框里,创作成独一无二的“六榕记忆”摇摇乐文创品。方寸之间,浓缩的是对历史街区的观察、理解与热爱,成为此行最鲜活的纪念。


参与者获得研学公益参与证书和文创奖品

       “这次活动太有意义了,除了学到东西,也能有实体的东西!”一位陪同孩子参与的家长感慨道。
       “小礼品也很有意思,现代的科技真的是好,虽然从小生活在这些街巷,但第一次让头脑里的六榕记忆跟自己回家,真好!”一位带着孩子一起来参加的奶奶感慨道。
“榕益+”汇聚力量,点亮社区文化生活
 
       “榕益+”社区合伙共建服务计划是六榕街今年着力打造的创新项目,通过搭建“青榕合伙人”联盟平台,整合慈善资源,旨在为社区长者、残障人士提供物资及精神关爱;另一方面以“社工+合伙人”的创新模式,引入多元服务力量,为社区居民打造如“榕益院”公益课堂等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盛宴。
       本次“探寻红色文化,品红色精神”六榕街研学之旅,正是“榕益+”项目深耕社区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提升居民归属感的生动体现。它不仅让参与者在行走中触摸城市根脉,感悟红色精神,更在亲身体验与动手创作中,将热爱广州、铭记历史、传承文化的种子,深深根植于青少年心中。榕荫之下,公益之花正悄然绽放,滋养着社区的每一寸土壤。

  
(编辑:宣传策划部)


关闭